人才本身的才能和特點是客觀存在的
發(fā)布時間2014-07-28   瀏覽:819 views   調整大?。? 16px  14px  12px

無論是劉備,還是齊桓公、武則天,他們都沒有因為諸葛亮、寧戚、張嘉貞不太順從而棄之一邊,相反,正是從他們的不太順服中看到了他們閃光的另一面,并予以重用。這大概也是他們成為一代明君的重要原因吧。今天的領導者應該學習他們那種寬廣的胸懷,以事業(yè)興衰為重,將個人的所謂“尊嚴”、“面子”的私心置之度外。只有這樣,才能正確對待那些不太順從卻很有才華的人才。也只有這樣,領導者才能贏得真正的“尊嚴”。當然,對于恃才傲物者也應具體分析,如果是桀驁不馴,故弄玄虛,則應拒之門外;如果是居功自傲,目空一切,則應設法挫其傲氣,使之認識“天外有天”;如果是確有真才,甚至是高才,則應不計較其傲態(tài),禮待有加,委以重任。

  有這樣一個故事:一位先生教了兩個學生,一個他非常喜歡,另一個他非常厭惡。一天,兩個學生都拿著書本睡著了。先生朝著他自己厭惡的學生抽了一巴掌,教訓說:“看看你,一拿起書本就睡覺。你看看人家,睡著了還拿著書?!蓖瑯拥男袨榘l(fā)生在不同的人身上,先生竟然得出不同的結論,原因就在于他是憑感情用事,以個人好惡看待人。

  在社會生活中,由于人們的思想、志趣、經歷、愛好、性格、心理迥然不同,勢必造成在人際關系中,有親疏遠近之分,好惡喜厭之別。但是,人才本身的才能和特點是客觀存在的,而不以領導者的感情因素為轉移。順我者,未必有才;逆我者,未必無才。因此,領導者在識才過程中,不能以感情用事,以個人好惡判斷人才好壞,而必須以理智戰(zhàn)勝感情,以原則抑制私情。這是領導者難以做到,但又必須做到的事情。

  唐高宗時,大臣盧承慶專門負責對官員進行政績考核。被考核人中有一名糧草督運官,一次在運糧途中突遇暴風,糧食幾乎被吹光了。盧承慶便給這個運糧官以“監(jiān)運損糧考中下”的鑒定。誰知這位運糧官神態(tài)怡然,一副無所謂的樣子,腳步輕盈地出了官府。盧承慶見此認為這位運糧官有雅量,馬上將他召回,隨后將評語改為“非力所及考中中”??墒?,這位運糧官仍然不喜不愧,也不感恩致謝。原來這位運糧官早先是糧庫的混混兒,對政績毫不在意,做事本來就松懈渙散,恰好糧草督辦缺一名主管,暫時讓他做了替補。沒想到盧承慶本人恰是感情用事之人,辦事、為官沒有原則,二人可謂“志趣、性格相投”。于是,盧承慶大筆一揮,又將評語改為“寵辱不驚考上上”。

  盧公憑自己的觀感和情緒,便將一名官員的鑒定評語從六等擢升為一等,實可謂隨心所欲。這種融合個人愛憎好惡、感情用事的做法,根本不可能反映官員的真實政績,也失去了公正衡量官員的客觀標準,勢必產生“愛而不知其惡,憎而遂忘其善”的弊端。這樣,最容易出現吹牛拍馬者圍在領導者左右,專揀領導喜歡的事情、話語來迎合領導的趣味和喜好。久而久之,領導者就會憑自己的意志來識別人才,對他有好感的人便委以重任;而對與領導保持距離、印象不深的人,即使真有實才,恐怕也不會委以重任。所以說,偏愛偏惡對人的識別與任用是片面的,對國家、對事業(yè)將會帶來不良后果。

上一篇:« 下一篇: »